当前位置:首页  /  正片未播  /  正片未播《赴山海》未播先“爆”AI水军引发辱华风波造假营销翻车

正片未播《赴山海》未播先“爆”AI水军引发辱华风波造假营销翻车

分类:正片未播 32

  2025年5月,古装剧《赴山海》因一场荒诞的营销事故成为舆论焦点。女二号李凯馨的辱华录音尚未有定论,但该剧在未播出前的“爆款”营销却已经出现了致命翻车。

  这部剧集尽管正片尚未发布,豆瓣却已涌现出数百条五星好评,微博热搜榜单提前被占据,甚至水军文案也开始以流水线日播出的剧集成了一个空头支票,然而水军账号依旧如约准时刷屏,称“演技封神”“武侠天花板”,调侃说“机器人比制片方更敬业”。

  《赴山海》“爆款”现象早在开机阶段就已被“预制”,不过这次并非靠剧情吸引观众,而是通过数据造假。5月初,多个营销号发布虚假消息,称“5月7日开播”,并且豆瓣的短评区很快涌入了成百上千条五星好评,文案内容高度雷同:“成毅打戏行云流水”“武侠迷的饕餮盛宴”。有网友晒出截图,甚至有些账号自称“已看完”,但事实上连预告片都未曾公开。

  更为离谱的是,剧集还没播出,豆瓣评分却已悄然浮现。这场闹剧的高潮出现在剧集未能按时播出之时。当观众发现“预告”所承诺的播出日期没有兑现时,水军账号依旧照常刷屏,连日期也没记得改动。网友讽刺说:“资本连水军档期都谈妥了,唯独没谈妥广电的过审时间。”

  这种“预制爆款”的流水线操作,被业内人士称为“AI式营销”。从评分、热搜、控评到“自来水”,一切都是机器和买断的KOL代劳,活人只需负责掏钱。

  尽管资本可以操控数据,但却无法预测突发的舆情风波。5月9日,李凯馨被曝出辱华录音,言论涉及“‘中国人傻钱多’等偏激观点”,尽管她的工作室火速否认并报警,但官媒已经迅速撤下了剧集宣传,平台也紧急撤档。

  《赴山海》因此深陷“辱华门”,资本力捧的“可塑性艺人”在触及民族情感的敏感红线时发生了灾难性的碰撞。更为讽刺的是,早前为该剧铺路的“数据基础设施”竟成为了“证据”,网友发现李凯馨饰演的“唐方”戏份超过了女主古力娜扎,且她的争议言论未被选角环节筛查掉。剧方一边删除了李凯馨的名字,一边却未能删除其镜头,因AI换脸成本过高,陷入两难境地。网友戏谑道:“水军能预制,但AI换脸不能预制,毕竟预算都花在刷数据上了。”

  《赴山海》的“爆款”并非孤例。从《英雄志》因张嘉倪的争议而夭折,到《落花时节又逢君》在换角后口碑崩塌,“未播先吹”的模式已然成为行业的潜规则。其背后有三条黑色产业链:

  首先是平台的KPI绑架,视频网站为了吸引广告商,默许片方购买播放量、热搜等数据,促成虚假繁荣;

  其次是艺人团队的共谋,顶流艺人依赖数据维持商业价值,工作室直接向营销公司购买“套餐”,如10元400个粉丝、3万元热搜前三;

  最后是水军产业化,某电商平台显示,豆瓣刷分、微博控评、抖音点赞等都能定制,甚至能模拟“真实用户地域分布”。央广网曾曝光,某流量明星微博转发量显示1亿次,但去水印后实际数据仅为123万。

  李凯馨事件后,网友自发发起了“脱水行动”,举报豆瓣异常评分,曝光水军账号,要求平台公开算法规则。《北京日报》发表评论,痛斥这一现象:“当市场沦为数据游戏,文艺作品何谈生命力?”这一闹剧让人明白,资本或许可以操控数据,但它永远无法预制人心。

  观众正在用脚投票,拒绝为“AI式营销”买单,转而支持像《漫长的季节》《山海情》这些凭借口碑逆袭的作品。毕竟,真正的“爆款密码”从来不是靠数据刷出来的模板,而是创作者的诚意与尊重。

猜你喜欢

全部评论(0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